发达国家的紫外线消毒器使用情况 欧洲是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发源地。1906~1909年,法国马赛200m3/d的水厂应用紫外线技术进行饮用水处理,成为全世界家应用紫外线消毒器的水厂。此后,紫外线技术在欧洲迅速普及。 欧洲有过3000多个饮用水设施使用紫外线消毒器,规模比较大的有荷兰的鹿特丹水厂(47万m3/d),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水厂(86万m3/d),德国的Styrumst水厂(19.2万m3/d)。 在北美,由于新的饮用水标准对隐孢子虫、贾鞭毛虫和消毒副产物的严格规定,紫外线技术得到了**的重视。美国**(EPA)在研究证明了紫外线是控制隐孢子虫和贾鞭毛虫有效可行的技术后,迅速建立了紫外线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标准。美国2006年公布的二阶段强化地表水处理法规(LT2ESWTR)中规定,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必须去除或灭活3log的贾鞭毛虫,4log的病毒,4log的隐孢子虫。 由于氯消毒对隐孢子虫几乎没有效果,LT2ESWTR要求现有水厂使用过滤加紫外线或臭氧的消毒工艺,而新水厂则需使用过滤和多级组合式消毒工艺。 北美地区采用紫外线消毒器的较大规模给水厂有:美国芝加哥中湖水厂(18万m3/d)、西雅图水厂(68万m3/d)、温哥华Victorial水厂(51万m3/d),加拿大蒙特利尔水厂(300万m3/d)等。 前文提到的加拿大安大略省Walkerton水厂在2000年发生致病微生物感染事件后也采用了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建的美国纽约自来水紫外线消毒系统处理能力为836万m3/d,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的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工程。 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中型自来水厂没有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案例,但到2006年采用紫外线消毒的大中型自来水厂比例已经上升到10%。近几年有多的紫外线工程在建设中或已投入使用。紫外线技术应用于饮用水消毒工艺代表了国际上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紫外线消毒器的使用情况 我国个采用紫外线消毒器的**供水水厂是大庆东**厂(5万m3/d),该系统原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为减少运行费采用了国产紫外线消毒系统。 但该系统缺少前期工艺可行性和后续的应用研究,因此未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自2004年以来清华大学及合作团队系统开展了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研究,并于2005年在广东东莞建立了紫外线消毒中试系统(500~600 m3/d),一直运行至今。 2007~2010年在北京九水厂进行了100m3/d的中试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7月建成了天津开发区净水厂三期紫外线消毒工程(15万m3/d)。 该水厂是国内紫外线消毒器与主体工艺同时设计、同时投入运行的净水厂。同时,为**世博会供水安全,上海临江水厂改造过程中也增加了紫外线消毒系统(60万m3/d)。 各地区情况不同其应用紫外线杀菌组合方式也不同 紫外线消毒工艺工艺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有缺点,主要的缺点是没有维持管网持续消毒的能力。欧洲和北美使用紫外线消毒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欧洲的荷兰、奥地利和德国等地的一些水厂,饮用水经紫外线消毒后直接进入供水管网,据统计,荷兰大部分水厂单使用紫外线消毒,且管网末梢没有余氯。 究其原因,欧洲的管网状况较好,管网系统相对较小,水中可生物同化**碳较低,为了避免余氯在管网中产生消毒副产物,常单采用紫外线消毒。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欧洲国家通常在纬度较高地区,水温常年较低,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能力弱。 而北美的饮用水相关法规规定在自来水中必须存在一定量的余氯,用来控制管网的二次污染问题。 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可同化**碳(AOC)低于20μg/L时紫外线后可以不加氯,AOC在50μg/L以上时需维持余氯在0.3mg/L以上。国内采用地表水源的**供水系统由于水中**物含量比较高,因此紫外线需要与氯和氯胺组合使用以保证管网水质的微生物安全性。 采用地下水的村镇小规模供水系统则完全可能只采用紫外线消毒,特别是北方水温较低地区,前提是设计和设备一定要合格。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研究成果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